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初探及启示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中,这本书奠定了新儒学的哲学基础,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东西文化问题按梁先生所说,是急迫地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反对随便持调和态度,认为这个问题范围太广,无从研究是不对的。进而提出了他看待东西文化问题的看法。为我们研究多元文化提供了借鉴,同时适应时代潮流,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一、文化哲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既是梁漱溟由佛转儒的标志, 也是他成为当代新儒家开山者最根本的证据。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来源于世界上第一个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唯识论、及伯格森的生命哲学。他的思想实现了由佛到儒的转变。以儒学为主导,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他的文化哲学思想起补充说明作用。

(一)泰州学派

梁先生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他说“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1]可见梁先生学得入门的还是王守任的心学,梁先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阐释,离不开的“良知”理论。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靠直觉,而直觉和“良知”相类似,良知和良能很好的解释直觉。王守仁学派属泰州学派,号称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思想启蒙学派,是儒学佛学和道学三方学术结合的产物。尤其儒学对梁先生的思想启示最为深刻。儒学中的经典当之孔子思想,孔子的人生哲学对于生的赞美,梁先生认为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孔子所谓的仁,梁先生认为仁是敏锐的直觉;孔子性善的理,梁先生认为是孔子的形而上学的结果就是性善;孔子的乐,梁先生认为是不计较绝对的自得其乐。诸如此类,梁先生对待儒学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肯定,是在接受的基础上融合泰州学派的精髓人文主义。

(二)唯识学

唯识学奠定了梁先生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曾经发表《究元决疑论》《印度哲学概述》《唯识述义》等著作。唐朝玄奘法师创立的的唯识学,让梁先生掌握了认识人的意识以及世界的分析方法。正因有此认识,他在《究元决疑论》中分析了人生真谛,用究极的态度来探索宇宙万物。[2]才能稳步进行其对人生真义的探索。他就是用唯识学分析方法来认识世界。此外,他还用唯识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化哲学思想。唯识家常用的“现量”“比量”“非量”来分析知识是如何构成的。梁先生认为“现量”是认识事物的感觉;“比量”是认识事物的心理能量理智;“非量”即置于现量和比量之间的一种作用直觉。一切知识由这三种工具构成,缺一不可。因此他用唯识学的知识论来观察中国西方印度的思想。

(三)伯格森的生命哲学

伯格森是生命哲学的代表,伯格森为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认为生命是随时间变化,是一个实体,而宇宙的本体就是变化的“生命”,是“绵延”。想要认识本体不是理智和感觉所能办到的,是需要“直觉”分析方法,宇宙是一个实体,一个的整体,是绵延的,不断变化的,认识宇宙万物都需要用“直觉”分析的方法,理智分析的方法已不能感觉整个宇宙。伯格森排斥概念,感觉,而“直觉”不分主客观,是绝对的,“直觉”的方法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梁先生吸收借鉴了伯格森的“直觉”分析方法和“绵延说”来区分中西文化,在“直觉”的基础上,结合唯识学,儒家思想,让他对儒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二、文化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文化与“意欲”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我忍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在梁先生看来文化是实在的实体,可依靠,涉及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他在探求什么是东方化,什么是西方化的问题上,得出了探求一家文化的根本和源泉的办法:“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4]。由此可见,他认为文化就是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没有尽头的意欲。

(二)文化三路向说

根据文化的根源“意欲”,意欲不同,文化不同,分为了意欲向前、意欲调和、意欲向后。

意欲向前。如何是西方化?西方化是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区别于别家的活的东西:“精神”“异采”。梁先生认为西方的学术思想,表现的是一种特别的采色,与我们东方截然两样,就是“征服自然之采色”“科学的精神”和“德谟克拉西精神”。根据西方文化的三种特异采色,来探索西方文化的本源,即生活的样法,意欲的方向就是走的第一条路向——向前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