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千年,为何在战国时却无人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扬者,他跟孔子一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而且还是政治家、教育家,在儒家地位中,孟子的思想仅次于孔子,后人把他们二人合称为''孔孟'',孟子宣传仁政思想,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不得不承认,孟子的思想非常深邃,很有内涵,直到如今这些思想仍旧包含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今的中学课本中都离不开孟子的文章,虽然孟子的主张思想流传了千年,然而为什么他在世时,战国时代没人买他的账呢?
据说孟子年轻时,名气就已经很大了,有一次他去魏国游学,趁机去拜访魏惠王,向他兜售自己的思想,魏惠王问他:''先生你对魏国有何看法,如何才能让魏国强大起来呢?''按理说这是魏惠王给他机会,如果他回答得好,便可直接在魏国活得一官半职,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面试官向面试者提问。
但孟子是怎么说的呢?他回答说:''大王一开口就要说利益,而我的思想却是奉行仁义,只有仁义能让人充满爱心,假如时刻离不开经济发展,那么百姓就喜欢谈钱,天下人为了追求利益会不折手段,长此以往整个国家就要灭亡了。''
听完孟子的话,魏惠王点头表示认可:''你说得对。''其实魏惠王这话的潜台词是''你可以滚了!''孟子堪称史上首位尬聊专家,几句话就让魏惠王对他产生厌恶,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的思想其实也没错,为什么在战国时期吃不香呢?
因为孟子是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人,道德是人的中计追求目标,可统治者要治理国家,自然需要讲利益,抛开利益不谈,而去讲道德,这只是孟子的一厢情愿罢了,当时国家需要讲究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军事、政治等,而不是讲仁义。
仔细看看儒家学派的思想,就会发现这种思想很特别,它把仁义与利益是完全分开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想要仁义就得抛却利益,想要利益则要抛却仁义,没有能在两者之间形成平衡,而是走向了一个极端,所以孟子的思想只能在和平社会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而不能在战乱年代用来治国。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心里也知道,自己的思想需要''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在战国时代不受人待见,也是他命中注定,如果没有利益作为基础,所谓的仁义也就成为伪命题了,你觉得呢?
上一篇:一天内被官媒“思想火炬”点名批评两次,呼吁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