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传播价值 ——以央视《
2~19日,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下简称《平“语”近人》)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平“语”近人》 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融合专家释义和名家诵读等环节,完成节目叙事创作。本文从文化类节目模式建构视角探索《平“语”近人》传播创新路径,通过社会视角、文化视域和传媒视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传播价值。
一、文化类节目《平“语”近人》的模式创新路径
我国文化类题材电视节目以社教宣讲、文化竞答、文化综艺等多种形式呈现。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文化类选题节目进入收视发展的上升期。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创新节目形态,寻找受众焦点,成为文化类节目模式创新的关键。《百家讲坛》节目策划制作了《平“语”近人》特别节目,从内容选题、节目框架、媒介融合三大角度创新突破,探索出一条文化类节目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选题角度的重大突破
文化类节目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深耕中华经典诗词,传达经典文化美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解读汉字文化符号,阐释文字内在情感;《中国戏曲大会》挖掘民间传统戏曲,营造音韵程式意境。文化选题的独特视角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节目的成功传播。《平“语”近人》打破原《百家讲坛》一直延承的单一的名家讲名篇的传统,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引用的经典诗词名句为切入点,极大促进了传统经典的广泛传播和传统经典的新时代思想内涵创新。
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节目不再以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讲解为叙事主线,而是围绕“为民”这一选题展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所引用的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典诗词为切入点,①通过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的诗词释义以及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关于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解读等方式,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平“语”近人》12集特别节目分别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为民、仁政、立德、家风等主题精髓为选题视角,通过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华章佳句深度融合,实现了《百家讲坛》选题角度的重大突破。
(二)节目叙事的解构重构
电视节目作为电视影像传播的单元格,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叙事逻辑、人物塑造等多维关系差异导致节目的类型不同。《平“语”近人》在《百家讲坛》一直延续的节目叙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完成了板块结构的二度重组,满足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需要,提升了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播效果。
《百家讲坛》的叙事结构简单,传受关系单一,传播空间狭小,传递内容繁杂,在当前融媒体多元传播的大背景下,受大制作综艺、大IP引流、自媒体崛起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胜出。而《平“语”近人》完成了对原节目的解构重构,从选题环节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的影音视频;在名家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治国理政理论的解读,这双层释读增强了受众对于文学经典和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录制现场还融入了人物访谈、互动问答等环节,打破了原节目“你说我听”的单向信息传递路径,增强了演播厅人物关系的交互性和传播路径的多向性。节目的最后还引入了经典诵读环节,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的领读与现场高校大学生的集体诵读,再次加深了受众对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文学经典的认知。《平“语”近人》节目在整体叙事结构上通过环节的创新,改变了《百家讲坛》节目的模式样态,节目的观赏性和互动性大大提高。
(三)融媒思维的深度渗透
为顺应融媒体传播规律,推动媒体发展需要,2嗣窆悴サ缣ā⒅泄使悴サ缣ā⒅醒氲缡犹ㄗ榻ㄎ醒牍悴サ缡幼芴ǎ袅斯悴ァ⒌缡印⑿旅教宓娜诤戏⒄怪贰!镀健坝铩苯恕方谀孔魑ê喜⒅竺浇槿诤洗サ囊淮罅ψ鳎诮谀吭厥褂谩⒔谀炕方谏柚谩⒔谀靠占涔叵怠⒔谀看ヂ肪兜确矫嬲瓜秩诿教宕醋魉嘉谀克秤α巳诿教宕ス媛珊褪苤谒槠邮招枨蟆? 在表达空间方面,《平“语”近人》打破讲台式的微小空间设置,采用融合多媒体互动、现场观众参与、释义嘉宾调度的立体空间;与此同时,运用融媒体手段,打破演播室空间单一限制,通过互联网跨屏互动等方式,打造跨空间表达语境。在表达手段方面,《平“语”近人》多元运用融媒体表达手段,除经典名句释义和思想理论阐释的语言讲解外,增加模拟动画、跨屏声画、配乐音效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在传播路径方面,《平“语”近人》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并通过央广、国广、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央视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网络媒体渠道,以及地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推广。还利用各期节目播出之前、节目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