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与探讨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了社会、政治、科技等的复杂学科。古往今来,其发展往往是多种思想与思潮的穿插与交锋。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政治、经济、生态格局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因此考虑其政治、经济、生态背景梳理20世纪以来诸多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当今城市规划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20世纪以来社会宏观背景的演变

2.1 政治环境的变化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萌芽于16-18世纪以英、法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9世纪末,西方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但资本主义制度在对利益、资源、剩余价值的不断追逐之下加深了西方各国之间矛盾,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笼罩于战火之中。与此同时,以俄、中为代表的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二战后的四十年间,战火渐熄,美苏独大,世界两极化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再次改变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公认的主题。总之,这一百年间政治环境的变化摧毁过城市,也重塑过城市,改变着建筑师们、规划师们的思想观念。

2.2 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初期,两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态势,但供需失衡造成产能过剩。繁荣背后,危机悄然而至,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之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全失灵。并且战争也影响了经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停滞,战后各国开始重建,经济渐渐复苏。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其余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扶持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建立了WTO、WBO、IMF等经济合作组织,全球经济联系愈加密切,整体呈现经济全球化发展。

此外,战争、科技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影响着规划者们的一系列思想。

3 20世纪以来城市规划思想的梳理

3.1 机械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3.1.1 机械理性规划思想的起源——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思考

进入20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但工业化助推城市化进程,也导致城市内住房资源紧张、生存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内交通拥堵以及犯罪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规划者们开始思考从技术手段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时期,西班牙工程师 Soria y Mata于 1882 年提出线形城市。Mata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部发展的城市形态只会导致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和卫生恶化,城市内区域间应该由高效、便利的铁路和道路连接,城市居民进可入城市生活,退可归自然怀抱[1]。

随后,法国建筑师Tony Garnier于1901年提出了工业城市设想,基于理性功能的思考,将城市的不同要素,例如城镇、工厂、医院,考虑其功能上的不同将其分隔开来并留出未来各自扩建的空间,重点强调了对工业与生活空间的划分,是功能分区思想的萌芽。

3.1.2 Le Corbusier和他主持的《雅典宪章》

Le Corbusier于 1931 年发表专著《光辉城市》,在继承Garnier功能分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建设必须要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具体设想为市中心区布置高层建筑,来降低密度留出空地布置大量绿化用地;建筑物底层采用架空形式来解放交通;保证充足的阳光、空间,建设垂直的“花园城市”,体现了他对于理性功能主义的探讨[2]。

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上,由Corbusier倡导并起草制订了《雅典宪章》,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形成。其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这不仅是基于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中出现的工业与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环境、交通问题而提出的,而且也在尝试建立一种以发达的交通体系为支柱,连接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从而形成一个秩序井然、功能齐全的城市的模式。虽然《雅典宪章》过分强调的机械理性在后来的城市中已经不适用,但其所提倡的功能分区思想在小城镇的规划中依旧普遍适用。

3.2 “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3.2.1 推崇人本主义的三位大师

区别于机械主义,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些学者很早就察觉到了理性主义无法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试图从社会改革的方向来思考城市规划该如何进行,他们分别是 Ebenezer Howard、Patrick Geddes、Lewis Mu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