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提升亲和力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形式、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要借“式”化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色;因时而进、把握内容时代性;审时度势、掌握其对象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全面体现和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亲和力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针对被教育对象的需求与特点,对教育过程进行持续优化,使被教育对象产生和谐感和亲近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和外在亲和力和谐统一的过程。内在亲和力,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性和真理性,使被教育对象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外在亲和力,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被教育对象持续教育的体现形式和方式。

情绪情感性和作用渗透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情绪情感性。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和个人需求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即主观需求和客观现实两者之间匹配程度的内心感知,是主体需求和客体价值契合度的主观体验。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输出为主要目标,其本身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教育活动,情感品质培养是其重要目标,而以情感作为教育内容本体,能够丰富被教育者的情感。亲和力作为被教育对象对教育过程的一种内心体验,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具体体现形式,其也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一步上升到伦理道德等高级情感的高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渗透性。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本质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互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渗透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蕴含的价值观念,通过教育内容的传递,伴随丰富的教育情感,以音乐、舞蹈、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从而使教育更具有感染性和说服力,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开展,拉近了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积极营造让学生感到温馨舒适、富有人文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效果。

新媒体技术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连接。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对“95后”大学生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小,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则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教育对象进行直接对话和有效沟通,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丰富教育载体,营造载体丰富和类型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础是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教育者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与教育对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倡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教育对象通过新媒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评论,为其独立思考和探索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真实思想状况,为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奠定技术基础。

上一篇:人生价值观论文3000字范文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