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不同思想层次的恐惧——生,老,病,死,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大话题。
很多朋友都说自己最怕生病。 “生”无从谈起,“老”不可逆转,“死”不可阻挡,唯有“病”能防、治、甚至治。
我们不怕“生”,因为死总比活着好。生存是动物的本能,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你多么悲惨,你都必须努力坚强。这一切都源于动物的本能。所以没有人害怕“生命”。
为什么我们不怕“老”?因为知识——人类经验的积累,自自觉。人们不怕老和不怕死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为什么人类不那么害怕(至少在表面上)无法改变的死亡? ——因为人类是动物,知道如何溶解自己,也就是知道如何逃避。
人类对已知的东西感到绝望,也开辟了一条寻求解脱的道路。
为什么会有神?为什么仙人有长生之术?为什么可以长生不老?这些都是人类精神的艺术产物。从表象上来说,追求是无所不能,道家追求升华,佛家追求圆满觉悟,但从根本上来说,无非是追求长生不老。从正面看,是提倡引导人善良,以禅修修身。从侧面来说,只是为了驱散普通人(信徒)对死亡的恐惧。后来,这种方法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有意识的恐吓,一种人为的宗教恐惧。对死亡的关注被宗教交换为对待生或死后。轮回必须进入六界,冥界必须被审判。这些从人类社会复制和捏造出来的死后世界,无非是对活着的人的精神冲击。普通人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形成了对能够逆转死亡恐惧的神、菩萨、神和真主的尊重。
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宗教的神圣,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分工、洗脑。为什么要拜神、佛、主?无非是他们有权决定你的死后状态。
多么神奇的思维转变。如果您对这种转换感到有点含糊,让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营销词。
首先我要声明,我尊重保险业,因为这种集大家力量为个人分担风险的方式是正确的,可以挽救很多有需要的家庭。这是现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这里举个例子,只是想分析一下商业保险活动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说辞。我不是卖保险给你,我是卖保险给你。
在保险营销人员培训课上,如何帮助营销人员克服推销给家人朋友的尴尬:
我们不是在卖保险,我们是给他们带来保障和幸福的天使。
这不是我捏造的,因为我有复习这方面教科书的经验。我们很难判断这种清晰的概念替换是否正确,因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营销人才,我们确实需要强大的精神理论来支撑自己度过自我封闭的门槛。
我只是用这种修辞来说明秘密交换理论概念在社会中的普遍使用。不管保险从业者洗脑成功与否,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传道者,但其最终目的其实很简单——宣传保险。
人类宗教也是如此。庞大的神话体系和精妙的宗教理论,在悉达多、老子等创始人手中或许是一种精神哲学,但在后世体系形成后,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我所做的真正目的。一个草根、执着、善良的传教士,绝不会认为高层讨伐竟然是宗派利益冲突。他们坚信,这是为了除魔。你又跑题了?拉回这里。
宗教用各种神奇的话语来驱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论你是为神英勇而死,还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放下一切,安详地逝去(佛教),或者雄辩窃听(道教)、天堂、极乐净土、他们描绘的天堂,其实都是灌输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后,放下执念,面对死亡的人。
真正有哲学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人实际上并不相信。就好像苏轼死的时候,他的朋友(一个僧人,具体法名忘记了)劝他好好学佛,才能上天堂。苏轼叹了口气道:功夫极差。
苏轼把儒、道、佛的思想都打通了,却是为自己所用。他最后一刻用的四个字,远胜过那些迷茫、盲目相信的信教者。一个思想境界已经超脱,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意装糊涂。
这是真正的“罕见的混乱”。
苏轼怕“死”吗?他一定是害怕了,因为他经历了宗教世俗的巧饰和人死的麻醉。他自然害怕,但他也别无选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