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不同思想层次的恐惧——生,老,病,死,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大话题。
很多朋友都说自己最怕生病。 “生”无从谈起,“老”不可逆转,“死”不可阻挡,唯有“病”能防、治、甚至治。
我们不怕“生”,因为死总比活着好。生存是动物的本能,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你多么悲惨,你都必须努力坚强。这一切都源于动物的本能。所以没有人害怕“生命”。
为什么我们不怕“老”?因为知识——人类经验的积累,自自觉。人们不怕老和不怕死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为什么人类不那么害怕(至少在表面上)无法改变的死亡? ——因为人类是动物,知道如何溶解自己,也就是知道如何逃避。
人类对已知的东西感到绝望,也开辟了一条寻求解脱的道路。
后来,这种方法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有意识的恐吓,一种人为的宗教恐惧。对死亡的关注被宗教交换为对待生或死后。轮回必须进入六界,冥界必须被审判。这些从人类社会复制和捏造出来的死后世界,无非是对活着的人的精神冲击。普通人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形成了对能够逆转死亡恐惧的神、菩萨、神和真主的尊重。
从对死亡的恐惧到宗教的神圣,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分工、洗脑。为什么要拜神、佛、主?无非是他们有权决定你的死后状态。
多么神奇的思维转变。如果您对这种转换感到有点含糊,让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营销词。
我不是卖保险给你,我是卖保险给你。
在保险营销人员培训课上,如何帮助营销人员克服推销给家人朋友的尴尬:
我们不是在卖保险,我们是给他们带来保障和幸福的天使。
这不是我捏造的,因为我有复习这方面教科书的经验。我们很难判断这种清晰的概念替换是否正确,因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营销人才,我们确实需要强大的精神理论来支撑自己度过自我封闭的门槛。
我只是用这种修辞来说明秘密交换理论概念在社会中的普遍使用。不管保险从业者洗脑成功与否,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传道者,但其最终目的其实很简单——宣传保险。
你又跑题了?拉回这里。
宗教用各种神奇的话语来驱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论你是为神英勇而死,还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放下一切,安详地逝去(佛教),或者雄辩窃听(道教)、天堂、极乐净土、他们描绘的天堂,其实都是灌输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后,放下执念,面对死亡的人。
功夫极差。
苏轼把儒、道、佛的思想都打通了,却是为自己所用。他最后一刻用的四个字,远胜过那些迷茫、盲目相信的信教者。一个思想境界已经超脱,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意装糊涂。
这是真正的“罕见的混乱”。
苏轼怕“死”吗?他一定是害怕了,因为他经历了宗教世俗的巧饰和人死的麻醉。他自然害怕,但他也别无选择。